对于孩子而言,一切未知的和对他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知识。
因此,孩子对周围环境有一种类似饥饿感的需求,表现出对它的深深热爱与兴趣。
他要在环境中寻找能滋养他精神的东西,而通过活动,他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心灵营养。
如果孩子没有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得不到需要的精神滋养品,就会一直处于虚弱、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他的精神生命就无法得到发展。
这样的孩子将会变得难以捉摸和令人讨厌,并成为一个缺乏智慧且无法独立的人。
孩子需要通过活动来完成他的人格塑造。当他运动的时候,他的心理就开始变得有意义。
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总是在玩一些东西或游戏,在无意中吸收各种东西到脑海中,渐渐地在活动中形成了完整的意识,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他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活动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塑造。
他似乎是直接接受着某种神秘力量的智慧,并慢慢将这种神秘的力量变得具体化。
从出生起,孩子就开始了这种神秘的工作。渐渐形成了一种能够适应他生存的环境之后,他的内心就这样慢慢地构建起来。
直到他有了理解、记忆、思维,直到他认识了事实,我们才恍然大悟地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具有理解力,并且可以耐心听我们说话的生命。
此前,他的生活还处于和我们截然不同的阶段,我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来猜测他的行为含义。
孩子发展的第一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最智慧的引导。
这个时期,他的活动遇到任何障碍,都会影响到他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这种创造力是非常神奇的,同是又是非常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用爱去呵护,用心去保护。
这种能力是无意识的心理,只有通过孩子的活动,和他在他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才能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是他生成能力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教育来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孩子的经历。
这时期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发展提供正确的帮助,帮助和强化孩子的多种能力。
而不是让他们记忆词语,背诵概念等抽象性的学习,这违背了他的自然规律。
敏感期,是一切生命在其能力发展中,错过就无法弥补的特殊时期。
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阶段都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是一种临时的潜能。
这种潜能只有在获得某种特性时才会显现出来,一旦获得这种特性之后,敏感性就消失不见。
每一个动物体的特性,都是借助于临时的刺激来达到的。比如,蝴蝶的幼虫在出生的最初几天里,还不能吞咽大片的叶子,只能吃枝头的嫩芽。当蝴蝶产卵时,它就会本能地将卵产在树干和树枝交接处的角落里,因为这里既隐蔽又安全。
当幼虫从外壳钻出来的时候,它能够通过光线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嫩芽。
幼虫对光线非常敏感,它会朝着枝头爬上去,因为那里是最亮的地方,就这样,幼虫在枝头上找到了所需要的嫩芽。
可幼虫一旦长大,并能吃一些比较粗糙的食物时,它就再也无法感受到特别的光线了。
也就是说,它的敏感期消失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敏感期,帮助他们奇迹般地完成生命塑造。
他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本能,这种本能会让他做出惊人的举动,去征服自然。如果这种本能遭到了破坏,孩子将会变得软弱和缺乏能力。
如果孩子在敏感期里没有按照他的敏感性的指令行事,他就会永远丧失这种征服自然的机会。
在敏感期里,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很容易学会每一件事情。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增强他的能力,让他在过程中不知疲倦。
只有当目标达到时,孩子才会感到疲劳。
在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中,一种激情和活力耗尽之后, 一种激情和活力又随之产生。在这样一种天然的节奏中,孩子不断地去吸收外界的营养形成自己的生命智慧,这让他感到由衷的愉悦和幸福。
这就是为什么成人容易对繁重的工作产生厌倦,而孩子却对工作充满热情,永不厌倦。
这就是孩子心理状态和成人心理状态的基本区别。
如果孩子在敏感期里受到干扰,不能正常进行完整的活动,他的心理就会出现紊乱,甚至丧失一种应有的能力发展。
因此,当孩子生机勃勃的活动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会表现出难过或愤怒。
我们却以为他是在无理取闹或想得到我们的安慰,我们总认为,孩子这些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是一种任性。
其实是我们破坏了他生命发展的完整节奏,让他的人格塑造过程紊乱,无法连贯。
因此,孩子的很多任性行为,是长期遭受成人错误的对待所造成的。
为什么在敏感期里孩子容易发脾气?是因为他的成长需求常常被忽略或被误解,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他就会平静下来。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在经历了一种近乎病态的激动之后,突然平静下来了。
我们认为这种激烈的反应是任性,是一种无意识的发脾气。但你发现没,这种任性或发脾气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
其实,这是孩子内心失调后焦虑的表现,而我们常常找不到相应的外部原因。
就好像孩子会突然发生高烧,我们却找不出相应的病理上的因素。
如果我们把每一种功能性的失调看成是一种功能性的疾病,那么,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就是他心灵的第一次发病。
此时他正处于一种心理紊乱的失调状态,这时要求他平静地提出问题,显然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心理发展中相应的外部表现。这些外部征兆往往隐藏在孩子生命的创造力和保护生命的本能活动中。
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就感觉不到这些征兆。由于不知道哪些力量在起作用,所以无法给孩子提供帮助。
如果孩子得不到适时的帮助,或所处的环境被忽略,他的精神生命就会处于被削弱、甚至被毁损的危险状态中。
面临这样的危险,孩子必须为自己的心理发展去斗争,但他可能会遭遇失败。
因此,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及时地帮助他。
但这并不是去塑造他,而是尊重他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为他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