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照搬育儿经验,温柔沟通,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2020/10/19 8:26: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点击数:352
分享到: 更多
生活中,有很多妈妈喜欢研究各种育儿秘籍,对国外的教育理念也非常推崇,还经常感叹,我们国内的教育总是那么落后和保守。为此这部分妈妈总是拿国外的经验来教育孩子,结果很多时候都会错了意。 记得之前看过这么一条微博:在日本,很多妈妈在冬天都只让孩子穿短裤,觉得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在中国,妈妈们往往把孩子裹得非常严实,这导致孩子变得非常娇气,经不起一点点风吹日晒,早早地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此,我还联系了在日本留学的同学,结果人家表示,这事情确实有,但是并不适合在中国实行:“日本的冬天比中国大部分地区暖和得多,比如在东京,最冷的时候也是零上;此外日本的供暖设施也比较完善,就连公车上的座椅都有加温功能;再说了,日本孩子穿的短裤、短裙也有特别设计,保温效果很强。” 说这件事就是想告诉妈妈们,照搬国外的育儿理念是非常糊涂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像日本一样,大冬天只给孩子穿短裤,那么就等着去儿童医院报到吧! 这些育儿理念经常被妈妈误读 除了冬天穿短裤,很有很多育儿理念被妈妈误读: 1.人人平等≠目无尊长 在国外很多影视剧中,孩子往往都直接喊大人的名字,比如在电影《哈利·波特》中,哈利就可以直呼小天狼星的名字。但是这其实是国外的一个传统习惯,而且直接喊名字的也都是叔叔和阿姨。 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因此认为,直接喊大人的名字就是和孩子关系平等的表现,因此总是鼓励孩子直接喊大人的名字。结果孩子变成你不想看到的样子:他一边喊着奶奶的大名,一边要求奶奶帮他端茶递水…… 当然作为疼爱孙子、孙女的奶奶,对于这种要求也是全力满足,结果让孩子养成目无尊长的习惯。其实所谓的关系平等,并不表现在称谓上,而是父母能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表达的权利,并不是单纯的让孩子可以直呼大人姓名,毕竟在我国,尊老爱幼是孩子必需的良好品质。 2.培养独立≠不去关爱 记得一个妈妈分享的故事:“我的邻居是一个职业女强人,不仅自己干练,还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让女儿玲玲一个人吃饭、洗澡、穿衣等等。一次玲玲的爸爸妈妈都加班,于是就让我代为照顾一晚上。睡觉前我帮她洗澡搓背,没想到玲玲就哭了,她说妈妈从来都不管她,帮忙洗澡更是从来没有过……” 独立性确实是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但是我们做妈妈的也要合理培养,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度调整,对于一些比较小的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陪伴才是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妈妈们不顾孩子的年龄和感受,一味地放养,那么孩子很容易被冷落,并且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这种孩子在将来往往会非常叛逆很难管教,因为你从小就没管过人家。 3.尊重选择≠随便放弃 学一门艺术对孩子的成长确实非常有益,为此在幼儿园期间,爸爸妈妈们总会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比如钢琴、唱歌、芭蕾等等。不过很多孩子兴趣的持续时间并不长,往往刚学一会就会出现厌倦情绪。 此时一些爸爸妈妈就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既然他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就换一个,进而重新开始新的艺术课。孩子总是这么随便放弃,最后钱花了不少却什么都没学会,并且还变得没有定力,在其他事情上也总是半途而废,长大后也会一事无成。 我们必须要要让孩子了解,如果他希望有尊重选择的权利,那么他就要有坚持到底的能力。因此在孩子选择一门艺术爱好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跟孩子约法三章,比如指定中期的目标规划,中途不可放弃。 4.轻松学习≠不去学习 一个育儿专家碰到这么一个孩子:男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每天都是空本子回去空本子来,上课的时候也不好好听讲甚至还总是捣乱;而孩子的妈妈呢,却认为这是国外“轻松学习”的表现,甚至还支持儿子这么做。 在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国外学校确实放学早,人家也不是疯玩,事实上人家也会参加各种兴趣班。此外国外小学生的作业会比较繁琐,有的还会搞到半夜,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轻松。到了大学,国外孩子更加辛苦。 我们所谓的轻松学习,其实是希望让学习更有趣味,这样孩子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上面的妈妈则产生了误读,结果把孩子变得非常散漫邋遢,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经验不等于规律,不能反复起作用 我始终认为,经验是有价值的,都有可取之处;但任何的经验不可避免地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能生搬硬套,全盘照搬。因为只是“个案”,他们的“成功”不是必然结果,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具备普遍意义。 经验不等于规律,不能反复起作用。只有上升到规律才会没有局限性,才适应所有家庭和孩子,才具有普遍意义,才能反复起作用。对任何的经验,都要采取冷静的分析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为我所用。 对孩子究竟是应该严格一些还是宽松一些呢? 这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该严格就严格,该宽松就宽松,应“严”、“松”兼而有之。 不论是严格还是宽松,都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古人说:“过犹不及”。过严、过松效果都是不好的。要做到“严而有格”,“松而有度”。 总的原则,教育应该是以儿童为本,就是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性别特征,努力促使儿童协调、持续发展。 要问什么样的教养模式是最好的?要我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模式就是最好的。 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养孩子是门技术活,尤其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稍不留意,要么可能把孩子养成了“玻璃心”,要么养出了“熊孩子”。事实上,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审视自身、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的说话方式,有时直接决定了事情的发展与走向,甚至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改变说话语气,能让孩子乖乖地听从教导,事半功倍。 1、少说“别”,正面讲 晚饭后,依依自告奋勇地帮忙拖地。他用自己的小水桶接了满满一桶水,正要拎出卫生间,妈妈大喊一声:“别动,别打翻了!怎么装这么满呢!”大人总是不信任孩子,老觉得不提醒孩子,他们很容易把事情搞砸。我们经常发现,越是担心一件事,这件事情就越会发生。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就是“白熊效应”,体现了一种心理暗示。 同样,家长越是告诉孩子“不要打翻”,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勾起“打翻东西”的场景,以及爸爸妈妈暴跳如雷的画面。心中一紧张,水桶不由自主真的被打翻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想事成”真的能实现。类似地,“不准大吵大闹”“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别这么没礼貌”……这些话体现了“绕远路”的思维方式,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困难。 家长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少接点水”,更直截了当。用“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用“离开那里”代替“别靠近”。简言之,“警告”太难理解,“直接鼓励”效果更好。 2、少质问,多引导 小琪下午跟妈妈去早教班,路上遇到了邻居牛阿姨。妈妈让小琪打招呼,小琪有点没睡醒,声音很小。晚上回家,妈妈怒气冲冲地质问小琪:“下午为什么不跟牛阿姨打招呼?” 爸妈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怎么又……”,这背后通常隐藏着指责、焦躁、不耐烦。而孩子心里或许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为什么没打招呼啊,就是没睡醒嘛!”可面对家长的质问,孩子又不得不找个理由来搪塞。质问会让孩子害怕,而选择“说谎话”。 其实,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比质问更好。比如,小琪妈妈可以这样问:“见了叔叔阿姨该怎么做呢?”再如,孩子不小心做错事,家长应该正向引导:“你看这个该怎么做才好呢?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办法。”家长心平气和的语气、建设性的态度,能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念,今后遇事不会火冒三丈,更不会用撒谎来逃避责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3、少画×,多画√ 维维在客厅墙上画了一只小猫,妈妈下班回家看到后,顿时火冒三丈,指责说:“你怎么又在墙上乱画,真不听话!” 当父母武断地给孩子的品格下定义时,孩子心里会出现“自己=坏孩子”的公式。直接进行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否定,是造成孩子不乖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人尚且不能被随意贴上“坏标签”,何况内心如一张白纸般的孩子呢?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指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人身攻击。只有纠正行为而不否定人格,孩子才知道错在哪里,才会进步。建议家长批评时对事不对人,要说“在墙上乱画是不好的行为”,这句话针对的是不好的行为,孩子本身不坏。孩子就像幼小的植物一样,受到光照才会成长得更好。幼儿园之所以会用“小红花”来鼓励孩子,是因为针对幼儿的正向刺激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家长也要多给孩子画对号,少打叉。 最后送上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宠——危险 ▲捧——霸道 ▲惯——任性 ▲娇——脆弱 ▲打——逆反 ▲骂——糊涂 ▲逼——出格 ▲磨——坚强 ▲苦——懂事 ▲教——传统 ▲闯——勇敢 ▲搏——成功 ▲哄——虚伪 ▲表扬——自信 ▲溺爱——依赖
3Q首页关于3Q合作伙伴广告服务意见反馈服务协议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手机APP下载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 Copyright 2013 昌海科技,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运营:河南昌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19359号-3      技术支持:昌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