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幼儿教育为何称“蒙学”?经典有哪些?
2020/10/30 21:55: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蒙以养正,圣功也。
——《易·蒙》
在中国古代,幼儿被称为“蒙”,对幼儿的教育则被称为“开蒙”或“蒙学”。那么,为何我国古代幼儿教育被称为“蒙学”?儿童“开蒙”指的是什么?中国的“童蒙读本”有哪些?今日,我们整理了一些关于儿童学习国学的基本知识,与各位朋友共享。
1为何古代幼儿教育被称为“蒙学”?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相并列。《易经·蒙卦》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2什么是“开蒙”?
开蒙,旧时指儿童入书塾接受启蒙教育,泛指开始教儿童识字学习。古代儿童开蒙的年龄一般在4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4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古代教育家将幼儿从识字开始到15岁入大学之前这一阶段称为蒙学阶段。古代教育家认为儿童时期记忆力最强,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应当读的书要熟读成诵。清朝人陆世仪《论小学》中说:“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且不能诵读矣。”可见,儿童时期是学习国学的最佳年龄阶段。
3中国早期的“童蒙读本”主要有哪些?
夏商两代,蒙学读本无史料可考。史籍记载,我国古代出现最早的识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现已亡佚。由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可以推测:《史籀篇》大概是按意义间的关系编排而成,四字为句,二句为韵。秦统—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命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命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略加修改,形成小篆字书。这三种教材都以识字、写字为主,是对《史籀篇》的发展。西汉蒙学识字读本,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说:“汉兴,闾里书师合《仓颉》、《爱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仓颉篇》以隶书书写,共3300字,是汉初通行的识字课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泛使用的统一的识字课本。
4“开蒙”要读的“三百千千”具体指什么?
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简称“三百千千”,对应著名的“四书五经”,俗称“启蒙小四书”。这四本书是两宋以后,我国私塾中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普及率很高。这类普及读物,编写比较严肃,有的还出于名家之手。如《三字经》是南宋大儒王应麟的杰作,而王应麟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入门弟子。千百年来,“三百千千"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府的强制性规定;二是编写者权威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三是内容的精练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