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轮“推行减负,素质教育”,引发了我身边家长的热议。
我很明显感到身边的家长群,分化为两个阵营。
对大多数普通双职工家庭,它提出了现实的难题:三点放学的孩子,交给谁管?没有保姆。
如果再没有老人能帮忙,这甚至意味着,有一人要选择全职在家带娃,与此同时,经济压力的大锤直接砸在另一个人身上。
更多妈妈们在群里忧心忡忡:“现在市面上,一个兴趣班动辄好几万,抵得上半年工资。但眼瞅着别人家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你好意思让孩子放学在家睡大觉?”
另一部分,手持优渥资源(财富、时间等等)的中产以上家长们毫无感受,因为她们本来也不过分依赖公共教育资源,现在也好,孩子无需请假,保姆和司机,就可以带着去上各类兴趣班。
甚至,这其中有的妈妈,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国际学校,大环境的教育变动与她们无关,她们的孩子,本来就专注在上半天文化课,半天学习马术、冰球、钢琴的世界。
帮大家明确一个重要概念:“减负”不等于“素质教育”。
一篇叫做《美国阶层固化有多严重》的报告里,这样描述美国的“素质教育”。
不谈素质,单纯减负的后果是什么?“心灵不种满花朵,就会种满野草”。
缺乏管束和引导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美剧《无耻之徒》就表述了在“快乐就好,减轻负担”教育下长大的美国底层一家人,最后沉迷毒品、酒精、性,有严重的健康和心理问题,把生活搞一团糟。
日本曾经也有过一段教育改革,针对1987年出生的那批孩子,所以他们被称之为“宽松时代”。
可实际上有日本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宽松时代”是学习能力最弱、社交能力最差、抗挫折能力也最差的一代。
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在贫富差距越发激烈的社会,为了20%的财富集中,要给80%的人们,定制大量娱乐信息,使其慢慢丧失热情、独立思考和抗争的能力。
布热津斯基解释,这就像给他们塞进去一个“催眠奶嘴”,因此这个理论,又被称为“奶嘴理论”。
这世界上,轻松的赢家,从来都是伪命题。
前段时间,我们被“19岁双胞胎姐妹分别被牛津和剑桥录取”刷屏了。
但认真读完故事,并没有让大家感到多励志,大家单纯被这对双胞胎“成才”过程深深震惊了。
被媒体描述成为“减负”、“放养式教育”、“不强迫孩子上补习班”、保护自尊心背后,是“家长真的很有钱”。
到了高中,美国私立高中(怀特蒙德学校),国际寄宿生学费8万美金一年,这没有包含生活费、课外活动、国际夏令营、社交费用……
我不想否认,姐妹两付出的努力,毕竟,很多豪门家庭,给这个条件,也照样考不上。
但我想说,只有雄厚的家庭经济基础——
还有一点,我们总在说“减负”“减负”,殊不知——
对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来说,连“负担”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说句实在话,“单纯减负就是素质教育”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很沉重的。
我给大家举个比方。
太多人在爬山,后来,组织者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眼罩,遮住眼睛。
一部分的人,掏出一副可透视高科技立体眼镜,继续安安稳稳地爬着。
另一部分人,以为游戏结束了,开始松懈,坐下来玩耍。
停下来的人,被自动过滤掉了。
现实很残酷,事实很扎心。
“减负”不是“放纵”,减负背后,所呼唤和对应的素质教育,背靠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财力成本、时间成本、父母的判断能力和格局。
减负,绝对不是父母“不作为”,对于孩子们,也不是真的放养而去放任自由,减负之后,多出来的能量去向何方,是每个父母要面临的挑战。
从某个意义来说,“减负”,才是父母们不可承受的负担,是普通家庭要去打的艰难一战。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父母
如果大家有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分享,欢迎留言。
上一篇: 教育孩子八招面面俱到 |
下一篇: 这是一份孩子素质教育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