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你在育儿之路上,有没有过以下写照?
- 明明觉得自己琢磨得对,信心满满,可听专家一讲,顿觉醍醐灌顶,决定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可是自己改变了,却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做了这么多,孩子没变呀?终于忍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来一次空前大爆发,最后退行回到从前。
- 读书听课学习有点长进,一忙一烦断开了,又退回去了,心想狂热学习的一定都是全职妈妈,我每天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啊?总不能不睡觉吧?不如不学,白浪费时间。
- 要不然就是被标题党牵着走,浏览大量碎片文章,什么“父母必读6部育儿宝典”、“错过关键期后悔一生”、“这堂价值万元的育儿课即将错过”、“读懂这五点你就是育儿专家”诸如此类,一看就懂,一过就忘,一周后能记住标题和模糊印象就很不错了,根本走不到用的层面。
- 有的家长虽然做到了持续学,可是面对各门各派的不同说辞,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左试右试,可总是没效果没效果没效果,于是不相信不相信不相信,结果心安理得地退回到原地。当再次遇到育儿挑战的时候,讲道理无用,暴力言行无效且家人指责孩子受伤,自己则被自责、懊恼和深深的无力感包围……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如同没有完美的家长。
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面子,他是一个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成长为不断完善的独立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塑造,不合心意就横加指责,任性干涉。
1.养育之路,莫忘初心
回想一下我们孕育孩子的时候,内心的美好期望是什么?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幸福,不是吗?可现在呢?希望他听话、好成绩、多才多艺、考名牌大学、有体面的工作、取得辉煌成就……
大部分家长认为需要学习和改变的永远是孩子,自己学习也是为了让孩子(爱)学习和改变(坏习惯和不良行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 潜台词1:我成年人可以不学习,因为我工作了,可以养活自己了;你还小,你得学好。潜在影响:等我长大有工作了就可以跟我爸妈一样不用学习,吆五喝六不让这不让那的管孩子了。
- 潜台词2:我不爱学是因为不需要了,我习惯不好都这么多年了就这样吧,我行为已经固化成型了,但是你不一样,你还没定,我得帮你定好。潜在影响:成年人,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了,无需改变。我多么想快点成年,就没有人总想改变我了。
- 潜台词3:优秀是孩子的事。潜在影响:大人自己每天那么潇洒,凭什么要求我什么都好?我做不到,我太累了。我要快快长大!
我们没有进行自我教育,只是在用家长的权威单方面要求孩子;我们没有自我改变的动机,却要求孩子变得更好,我们对自己的成长失去信心、原地踏步,却希望孩子大步向前。我们希望给予孩子的恰恰是我们没有的东西,一个人不可能给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2.如他所是,而非给己所需
觉醒的家长不多,愿意学习的很少,愿意学习如何成为好家长的更是凤毛麟角。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可是一上小学问题就集中爆发,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当好孩子当好学生,钱当然应该投给他,买学习资料、报培训班、购学区房等等,总之给他最好的条件,而父母的核心任务就是拼命挣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才能满足孩子所需。
其实这个所需,是我们给孩子强设的,没有一个孩子跟父母提过这样的要求。
所以一旦孩子学不好不听话,就中了强设的套:你看我为了你;这么好的条件,你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我们当年……
潜台词是我从那么差的条件奋斗到能给你提供这么好的物质保障,我足够成功;我付出这么多,我没错,你享受了这么好的条件却不优秀,你就没有负罪感吗?
其实孩子只在乎父母的陪伴,其他的怎么都行。我们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条件,那是好事,没有能力孩子也不会责怪,犯不着拿这个要挟孩子。
孩子真的是最纯净的,他们只会为爱做事,为兴趣做事,也只会被好奇心驱使,不会遵从于别的。如果真的屈服了,那是做家长的越界了,孩子表面恭顺并不是教育的成功,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叛逆其实并非突然,他们是在争取做自己的权力。虽然方式方法不对,但是能说问题都在孩子,家长就没有责任吗?有的家长上来就会提出孩子的各种问题,好像是一个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家长养了一个问题百出的孩子,但是他认为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他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人能告诉他怎么做,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就像唐僧去西天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翻十万八千里,直接驮着师傅一会就到了,哪犯得着带着二师兄和沙师弟跟妖怪们斗智斗勇啊?再说了天上的神仙吹口仙气就能把经书吹回大唐,为什么非得一个不会武功、善恶不辨的和尚历经坎坷取回经书呢?
后来我突然悟了,只有信念坚定、能经得住考验,有普度众生的大爱,愿意一步一步不畏艰险的行者才有资格取得真经。
3.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爱的修行
没有灵丹可寻,也没有捷径可走,更没有一个万能宝典,遇到问题时一查一用就高枕无忧了。家庭教育中不是寻医问药的过程,没有包治百病的解药,即使市面上有许多大咖都出了“21天系列课,亲子沟通不是问题”诸如此类的微课,也还是不可能有多大多持久的效果。
我认为问题不会熄,学习不能止,做好自己和做好家长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这个常性,怎么好意思奢望我们的孩子有恒心能成事呢?况且专家提出的方案是普适性的,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也倾向于共性的培养,我们每个家庭却是那么独特。所以个性化养育的责任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担当的,想想还有谁比我们更了解、更爱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所以舍我其谁?
归根结底,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父母的问题,父母的问题本质上是父母自我成长的问题。孩子出生我们自然就成了父母,但是成了父母并不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谁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都缺乏经验,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可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孩子不会停下来等我们学习好再长,更不可能在我们认识到错误时回到小时候让我们重新来过。没有后悔药,即使再生一个孩子也无法弥补我们心里对这个孩子的缺憾。我们只是心中有爱是不够的,还得会爱,会爱才是真爱。
不能把孩子当成我们的试验品,试想,我们去医院做手术一定会选择医术高明的有经验的。如果一位医生说:“我特别爱你,可是我不太熟悉这个手术,但是你放心,我会加倍用心的。”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可能早已吓得从手术床上跳下去逃走了。可是我们太多的父母就像这位大夫一样,加倍用心的“关爱”着我们的孩子。
不管我们学不学习,孩子都会长大,其实遇到问题再学习已经晚了,可是也好过不学。学与不学分界点在于动机,没有意识就没有动机。
说我孩子很乖巧,特别听话的人,一定意识不到需要学习,其实问题已经存在了,只不过他看不到,因为不必面对挑战,也没有痛点刺激,自然不去学习。有动机的家长在学习中遇到挑战也很正常,走一步退两步的反复也不奇怪,退回从前也无需沮丧,知道和做到之间除了思考和行动、反思再践行外,最大的挑战真的就是不能坚持,能不能持续学习其实是能力问题(这是所有人最不愿意承认的痛点)。
报班听课怕花钱,自己看书坚持不下了,太忙没时间是借口,刷公众号文章替代学习(自以为就是在学习)是手机病加懒癌并发,只学习不思考会还给老师,遇到问题懒得想办法只咨询不学习是想投机取巧,只求方法的学习治标不治本……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和应试教育让我们习惯了外求和听从,缺乏内省和创新,我们心目中的学习就是满堂灌,就是被动接受,指望老师,迷信专家,神化大咖,唯独不相信自己。
我认为学应该持久,习方可内化,学与习之间是不断的思考和调整,别人的方法只是参考和借鉴,自己的独门心法才实用又靠谱。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内功修到了,一片树叶、一颗棋子、一根针或是信手拈来的物件都可称之为武器,无需什么套路定心静坐无惧来者,甚至不用动手,竹笛一吹,乐声传神,便可感而化之成为朋友。
至于如何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我是果妈阅读创始人果妈李璇,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