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中,嫉妒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在孩子的世界中,也会有小朋友去嫉妒他人。如果孩子出现嫉妒行为,我们该如何去引导教育他们?
1
上个周末,和几个朋友去闺蜜家吃饭,一群好久没见面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玩得很开心,闺蜜的小女儿俨然一副小主人的样子,不停地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分给其他小朋友玩,控制全场。
后来,邻居突然带着女儿来串门,手上抱着大包小包好吃的、好玩的。小姑娘长得白净漂亮,刚一进门,就成了焦点。再加上性格开朗,和谁都自来熟。孩子们都围着她。
闺蜜的小女儿瞬间被冷落,开始各种闹别扭,先是把玩具满地乱扔,接着又不停地在妈妈身上蹭。闺蜜和邻居聊天的时候,女儿干脆直接跑上去捂住妈妈的嘴。
闺蜜一边尴尬地向邻居道歉,一边狠狠地数落女儿太小心眼了。我问她要不要去安慰下孩子。她却说,这么小就嫉妒心这么强,长大了怎么得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句话,身边很多父母都说起过,孩子总是喜欢和别人争高低,输了又不停闹脾气。每每说起孩子的嫉妒心,父母就如临大敌,都说心态好的孩子,才有未来。
2
那嫉妒会不会毁掉孩子?
我有一个“嫉妒心”很强的朋友,从我认识她那天起,她就特别要强,喜欢和别人争高下,从来不允许自己比被别人差。很多人劝她,不要太计较,和自己比就好了。可她不听,总喜欢给自己设定一个参照系。
压力的确很大,但效果却很好,这些年,在职场,她进步神速。后来,在反思人生的时候,她发现,其实一直有个可以仰望的目标,特别重要。
良性的嫉妒,其实是一种上进心。它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有要求,对未来有期盼。
所以,孩子偶尔产生的嫉妒心,并不是一件坏事。
研究显示,适度地与更优秀的人做比较的确能够激发动力,对各种知识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人更愿意付出努力,精进自己的能力。
哈佛大学首任中国籍学生会主席朱成曾说,一直以来督促自己前进的就是由嫉妒引发的好胜心。
她小时候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妈妈的一句话,鼓励了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正是妈妈这样的引导,激励好胜的朱成一步一步努力,考上北大,毕业后又拿到了哈佛全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的中国应届本科生。
图片来源:网络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3到4岁起,大脑就形成不了完善的竞争意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可能变成是一场比赛。
比赛,自然会分出胜负。为人父母,我们无法左右比赛结果,但可以告诉孩子如何正确面对竞争。
所以,当孩子嫉妒,爸妈不用焦虑苦恼,正确激励并且引导孩子,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承认孩子的感受,允许他们表达
美国教育家帕蒂·惠芙乐曾经说:孩子在感觉到危险或无助的时候,就会把愤怒和不信任的反应,投射到最亲近到人身上。
而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无助莫过于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他们才会嫉妒,会大喊大叫、摔东西、闹别扭。那不是故意惹你生气,而是在说,我需要你。
每一个争宠的孩子,都有一颗受伤的心。所以,当孩子嫉妒,父母的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一点,我喜欢蔡少芬。很多人diss她带娃的方法太粗犷,但有一幕让人觉得,她其实是个特别有心的妈妈。《不可思议的妈妈》里,她带着两个女儿出镜。
姐姐楚儿乖巧懂事,很受欢迎,其他嘉宾都愿意和她一起玩,妹妹信儿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很不开心,信儿去找妈妈蔡少芬去诉苦,蔡少芬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不开心是不是?”
信儿点点头。蔡少芬才继续说:
你很可爱,但是,人跟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如果你觉得你的朋友不够爱你,我教你一个办法,学会自己主动一点,笑容多一点,如果你一直计较别人更爱姐姐,不爱你的话,你永远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
“我知道你很受伤”是一句经常被忽略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却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感觉被接纳。
培养孩子抗挫商,比成功更重要
身为父母,培养孩子抗挫商,比给他们任何东西都重要。这些年,新闻里有太多偷偷崩溃的成年人,以各种各样极端的方式应对生活的不顺利。
前两天,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大家都说,从小到大,我们接受了很多如何成功的教育,却从来没人教过如何面对失败。
我们都会为成功拼命,却无法接受自己失败。
华裔女教师Angela Lee在TED上说,成功并非源自智商,而是韧性。而韧性的前提就是一个人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泰国短片《失败不怕,让我们再试一试》,感触很多。
短片里,一个妈妈教女儿种豆芽,每个环节都遇上很多困难,但面对失败,妈妈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再试一次”。
普通的一句话,却激励着女儿一次次地尝试,我想就算最后依然失败,女儿也不会绝望。因为在成长过程里,她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千万不能输不起。
图片来源:网络
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天赋
社会学上有个长板定理,说的是一个水桶长板够长的时候,桶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这句话用在教育上也很合适。
很多因为嫉妒而走上歧路的孩子,内心往往很自卑。
而孩子之所以自卑,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用错了参照系。这就好像让梅西去画画,让李云迪踢足球,必然困难重重。
经常听办公室的同事吐槽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差,可我分明就见过他画漫画痴迷的样子。
说起神童,很多人会想到丁俊晖,8岁接触台球,一发不可收拾,11岁放弃学业全职打球,15岁拿到亚锦赛冠军,18岁成为第一个登上世界宝座的亚洲球员。这一路走来,其实都是父母的远见。
丁爸爸接受采访时说,丁俊晖8岁那年就能完成一杆入袋,从此以后,他发现丁俊晖很迷恋台球,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每年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改进技术。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不是鼓励孩子放弃学业,但丁俊晖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允许孩子做喜欢的事情,他就会全情投入,享受过程,忽略结果,这样的孩子,很少会嫉妒别人。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为人父母,你无法告诉孩子,不要嫉妒。但你却可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嫉妒之心。
有些父母支持孩子之间的竞争,觉得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让孩子早些在竞争中得到锻炼是件好事,也有些父母,不想孩子活得过于压抑,总是以孩子还小,不停地回避这个问题。
可是,竞争从来都不能避免,相反,父母的忽略还会加重问题。
所以,当孩子嫉妒,不要告诉孩子不争不抢,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信心,教会他们正向竞争,最终让他们明白,成长这件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面对竞争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孩子成长的契机。最终,有嫉妒心的孩子,才有未来。